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要闻 >> 国内 >> 浏览文章

金融监管步伐为何总落后于实践?

2012-6-26 5:26:36东方财富 【字体:

  金融行业每隔一段时间便爆发一次危机已成常态,只不过危机的间隔越来越短。大家难免会有疑惑,为什么每次都是事后忙着救火,而不能事先防范?

  首先,担任金融机构高管的人并不一定懂业务。读者可能大吃一惊,那为什么他们能拿那么高的工资?原因无他,资历。在金融机构熬到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需要几十年的时间。除非从其他行业空降,金融机构的高管一般出自前台部门。从业之初,大家做的都是实际业务。但随着职位的提高,管事的职责会逐渐让位于管人。高管更重要的工作是将业务托付给合适的人选,而他们当初所熟悉的业务模式可能早已改变。这在传统行业并不是什么缺点,但在市场日新月异的就可能出问题。

  过去40年中,金融市场的创新速度非常之快,新产品层出不穷。引发次贷危机的债务担保证券(CDO)市场2000年以后才得以大规模发展。其关键性的定价模型2001年才由李祥林(David X. Li)提出。CDO评级模型较为复杂,数学稍弱的金融系学生都未必能搞懂,更不用说那些知识结构陈旧的华尔街CEO们了。他们多数是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入行的,所熟悉的业务是传统的IPO、并购和债券业务。

  2011年上映的次贷电影《商海通牒》(Margin Call)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某投行的董事们在凌晨4点被突然召集到会议室,原因是一个新入行的工科博士发现了公司的次贷债券头寸面临着巨大的亏损风险。但即便他用再简单的语言去描述这种场景,董事们都很难听懂。幸运的是,CEO图尔德(Tuld)虽然不懂博士描述的风险,但还是下决心率先清仓大甩卖,帮助公司躲过了一劫。

  遗憾的是,真实版的福尔德(R. S. Fuld,雷曼兄弟CEO)没有虚拟版的图尔德那么果决,反而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结果导致雷曼兄弟破产。福尔德1969年作为一名商业票据交易员加入雷曼,到2008年雷曼破产之前已在这家机构工作了近40年。畅销书《大而不倒》描写了福尔德在次贷危机中的拙劣表现。但他并不是唯一被这本书痛批的高管,美国银行的CEO刘易斯以及美国证交会主席考克斯也赫然在列。这些CEO们并不是头一次犯浑,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濒临破产,几乎将华尔街拖入危机,这家对冲基金的投资者不少是华尔街的CEO.

  其次,是市场的第三方监督并不管用。投资者奉若神明的三大评级机构标普、惠誉和穆迪,并没有大家想象的聪明。事实上,次贷危机之前大家就已意识到这一点。国际清算银行2005年针对结构融资工具的研究报告便指出,评级并没有完全反映结构融资工具的真实风险。2008年甚至出现了尴尬的一幕,一些AAA级的结构融资债券卖得比BBB级公司债还要便宜,评级失去了市场意义。

  这种现象的原因部分是利益冲突造成的。评级机构为债券发行人提供的评级服务是收费的,这门生意做了一百多年,本身并没有太大毛病。但评级机构也是营利机构,它们还向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它们获得理想的评级。次贷危机爆发前,咨询服务甚至占到三大评级机构近一半的收入。这种利益冲突显然会导致本应中立的评级不再中立。

  另外一个原因则很现实,华尔街评级机构的员工薪资水平实在太低,多数在五位数,而顶级投行员工哪怕是初级岗位也都是六位数的收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被投行挖走而留在评级机构的,恐怕不见得有多优秀。李祥林提出的CDO评级模型虽极大推动了结构融资市场的发展,但其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型都是以此为原型的。笔者并不清楚评级机构的员工在危机爆发前有没有预见到模型缺陷,但只看它们在2008年成批地下调评级,显然是毫无思想准备的。

  最后,监管机构虽然表面上高高在上,但它们对市场的认识和对金融创新的理解,都远远落后于被监管对象。和评级机构一样,美国监管机构员工的薪资水平也显著低于华尔街的银行从业人员。美联储体系中工资最高的纽约分行行长年薪约40万美元,是伯南克的两倍,但仅和华尔街上的副总裁(VP,中层员工)收入相当。在劳动力市场自由化的美国,监管机构官员流向华尔街银行的现象更为普遍。

  尽管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联储和美国证交会都已要求华尔街的银行和投行以在险价值模型(VaR,又一个有重大缺陷的模型)来评估头寸风险。但聪明的银行家们极具创造力地绕过了资本充足率要求,将银行和投行的杠杆率分别推高至20倍和30倍,而监管机构对此并没有任何异议。令人尴尬的是,次贷危机中倒下的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在危机爆发之前都是符合监管条件的。

  美国的政治体制允许市场专家转身成为政府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监管机构能力不足的缺陷。譬如,先后担任美国财长的鲁宾和保尔森都曾是高盛的CEO。举个搞笑的例子,保尔森上任之后才发现美国数万亿美元国债的利息计算,是由财政部一名老员工用手工方式完成的,而这名员工当时已经快退休了。当然,保尔森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然媒体又要惊呼了。

  当然,我们在尽情嘲讽美国落后的监管制度的同时,也应想想当下中国的状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