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家投资机构成立早期投资基金。加上之前个人天使的活跃,国内俨然出现了一股“天使”潮,坊间甚至有“不创业就去做天使”之说。
然而,钱多了,对于行业未必是好事。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认为,搞不好就会浪费资源,重复投资,尤其是在TMT领域,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资本也会加剧它们之间的竞争。
资金扎堆天使期
当前的中国天使投资,正呈“一窝蜂”现象。行业里流行“PEVC化、VC天使化、天使孵化器化”这种说法,股权投资产业链呈现前移的特征。最近的案例便是:同创伟业成立中早期创业投资基金、浙商创投成立“浙商天使会”。
除此之外,一些以天使投资为名的个人或机构迅速规模化。典型的代表是1985年出生的苏禹烈,从不足百万元起步,资本规模每年增加十倍。作为青阳天使投资创始合伙人的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像徐小平、周哲这类天使投资人也是我的LP,今年基金规模会上亿。”
天使投资机构化运营的背后反映的是各路资金在寻求出路。天使投资被认为是可以赚大钱的,资金流入非常快。天使投资人周哲认为,天使投资重点在投资,这是获取回报的第一要务。“一些有钱无闲或不太懂的人,就会考虑把钱交给无钱有闲的人管理。”
天使投资机构化有其必然性。泰山天使投资总监刘明豫认为,以机构的方式聚合可带动更多的人来做天使,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大利好。天使期的案子很多,可以培育好苗子。相比个人“撒种”的方式,机构能群策群力,可以投更多的项目,投出好项目的概率也增高了。
持这种观点的天使投资人不在少数。不过,长期来看,机构化天使是否能成功和持续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麦刚则认为,目前很多天使是以孵化器模式在运作。据他的经验,成功的概率并不大,大家对纯的互联网项目过于乐观。“相对天使机构化,我有一个天使散户化的概念,就是说现在做的人太多,偶尔投一两个项目的人,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天使,而真正的天使投资是少数人的行为。”麦刚说。
天使投资扎堆,尤其在TMT和移动互联网领域,会造成创业者的项目高度竞争。业内人士认为,要解决这种不理性的竞争,天使投资人应该多交流多合作,发现好的项目要分享,共同投资,这种合作被薛蛮子称为“松散型”组织。
创业者应摸清天使“个性”
作为早期投资,天使投资人选择很多,但由于早期项目很多还停留在商业计划书阶段,因此考验的是天使投资人的眼光如何,能否从一堆沙子里找出发光的金子。
记者采访中发现,天使投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本领,个性化应该是天使投资生存的不二法则。因此,这也启发创业者,在找天使时要“对味”。
比如,薛蛮子比较喜欢有过创业经验的创业者,行业赚钱即可;查立喜欢手把手和新手创业者共同打造新项目;麦刚喜欢“鼠标+水泥”这类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项目;周哲则喜欢有产品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项目。
作为机构的代表,泰山天使采取聚焦和精品策略,专注互联网消费和移动互联网领域,以质取胜,一年也就5到7个项目,并且投资后还要花大量时间帮助创业企业成长。
苏禹烈采取“人有我转”的差异化策略,目前不仅做天使,也会自己创业,也有必帮咖啡这样的孵化器,集中关注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领域。
虽然这些知名的“天使”都各有偏好,但他们一致的口味是:喜欢讲诚信、有经验、有激情和高情商的创业者,同时要求创业者具有判断力、学习力和执行力。
查立偏爱创业新手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天使投资人,他自己创过业,也遇到过创业团队出现分歧、与后续投资人风格不同等种种足以“致命”的难题。“创业者难免犯错误,但必须防止犯致命的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天使投资人查立,他从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
偏爱创业新手
很多人能把“喜马拉雅熊”与查立对上号,是在他的《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著作出来之后。之前,他以“喜马拉雅熊”的笔名发表许多博客,畅谈创业、创新、创投方面的观点,反响巨大。